該篇由藍道研究所(BluePath Labs)高級研究員、前美國陸軍外事官員格雷厄姆(Tye Graham)與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戰略家辛格(P.W. Singer)共同撰寫的文章指出,俄烏戰爭凸顯了無人機在情報蒐集、精準打擊和突破敵軍防禦方面的關鍵作用。
文中提到,解放軍正積極發展各類型無人機,包括用於飽和攻擊的低成本、消耗性無人機、能模仿俄烏戰場經驗壓制敵方防空系統的無人機,以及在烏克蘭戰場表現突出的第一人稱視角(FPV)無人機。此外,解放軍空軍更舉辦全國性競賽,尋求具備自主導航、精準打擊、電子戰整合等能力的超低成本無人機設計方案。
作者指出,中國強大的工業實力,將進一步放大這些無人機技術的軍事影響。特別是中國在商用無人機製造領域的優勢,為解放軍提供了具備成本效益的偵察和精準打擊方案,並使其在小型無人機主導的非對稱作戰中佔有優勢。
解放軍的無人機發展戰略與其推動「智能化戰爭」的目標一致,強調無人機在建立跨單位即時數據共享的協同網路中扮演角色。解放軍計劃利用人工智慧驅動的協調系統,使無人機無需人工干預,即可協同進行精準打擊和區域阻絕,並利用無人機進行持續監視、戰場測繪,以及延伸間接火力的打擊範圍。
除了烏克蘭,解放軍也從俄羅斯方面獲得對抗西方先進武器系統的戰術見解,例如利用電子戰反制精準導引彈藥。此外,中俄在無人機等領域的技術合作,也顯示北京正借鑒俄羅斯和伊朗的經驗,提升自身軍事實力。
在地面部隊方面,解放軍將無人機整合,視為提升殺傷力和生存能力的關鍵。解放軍正積極將無人機融入地面作戰,例如利用無人機提升戰場情境感知能力,以及發展模組化後勤無人地面載具(UGV)和武裝UGV。此外,解放軍也參考俄羅斯在裝甲車輛上加裝格柵裝甲的做法,並為其裝甲平台配備更先進的主動防禦系統。
電子戰方面,烏克蘭衝突以及印度在自殺無人機方面的進展,都突顯了電子戰的重要性。中國正在部署電子戰系統,例如殲-16D電戰機和陸基電戰部隊,以干擾敵方無人機通訊和GPS訊號。
文章總結,解放軍正積極借鏡俄烏戰場的經驗,從無人系統、反無人機防禦到電子戰等各方面,將其融入不斷演進的軍事理論中。儘管解放軍能否有效運用這些創新仍有待觀察,但這些跡象清楚表明,中國正認真地向他國學習戰爭經驗,為未來可能的高科技戰爭預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