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國防新聞網站《Breaking Defense》9月25日報導,諾格擊敗競爭對手雷神科技公司(RTX),獲選繼續研發GPI的廠商資格。該計畫由美、日兩國合作,由MDA主導,MDA在聲明中指出,後續工作將繼續進行。
MDA局長柯林斯中將(Heath Collins)在聲明中表示:「今天,我們邁向極音速滑翔階段防禦的關鍵里程碑!我為整個團隊及合作夥伴的努力感到驕傲,我們將與日本共同精進反極音速能力。」
諾洛和RTX在2022年6月取得GPI的研發合約,當時另一家競爭對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已被淘汰。該武器於2023年4月開始「技術開發」階段,期盼能從美國海軍可攔截彈道飛彈的神盾系統驅逐艦,以及陸基神盾系統發射。
諾格表示,下一階段的研發將著重於數項關鍵目標,包括完善GPI的初步設計,在初步設計審查前驗證系統性能,進行飛行試驗,並運用數位工程技術,將GPI計畫串聯起來,並加速設計流程,以更快速、更高效率的方式發展這型飛彈攔截能力。
另一方面,RTX發言人則表示,公司「仍然致力於支持美國飛彈防禦局」。
美國2024會計年度《國防授權法》要求,MDA確保GPI在2029年底前達到初始作戰能力,並在2032年底前,達到全面作戰能力,以及在2040年前交付至少24枚GPI。
然而,MDA一直表示,GPI的目標是因應2035年以後的威脅。柯林斯在5月8日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戰略部隊小組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表示,要實現2029年的目標「非常困難」,並且會帶來嚴重的風險。
此外,日本官員今年稍早透露,美日雙方目前仍在協商GPI的具體工作分工。日本防衛省計劃在本會計年度投入757億日圓(約新台幣166億元)的預算,支持GPI計畫。 諾格先前也表示,若他們得標,將與日本以各半比例分攤工作。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飛彈防禦專家卡拉科(Tom Karako)在社群平台X上發文,稱此次合約授予是「重要的一天」。
但他同時提醒:「這僅僅是個開始。美國不只需要一種手段,來對付各種高速機動飛彈威脅。 美國不只需要一種極音速防禦攔截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