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烏克蘭軍聞網站Defence Express、Militarnyi報導,德國空軍這次試射,僅是相關整合計畫的起步,後續仍需進行多項測試。對於航空領域的觀察者而言,這項消息或許令人驚訝,因為「流星」飛彈早在數年前,便已完成與「颱風」戰機的整合,尤其英國的同型戰機,早在2018年就完成相關試射。
據報導,德國整合「流星」飛彈的延宕,與各國「颱風」戰機在批次(Tranche)、階段(Phase)及區塊(Block)等規格上的差異有關。不同批次的戰機,硬體與軟體升級路線截然不同。
儘管英國戰機在2018年完成試射,德國的「颱風」戰機直到2021年8月才開始安裝第2階段增強(P2Eb)軟體更新,藉此賦予戰機搭載流星飛彈的能力,並升級電戰系統及診斷功能。然而即使如此,德國直到3年後才完成首度試射。
德國聯邦國防軍(Bundeswehr)的官方聲明並未詳細說明延宕原因,但提到整合過程中遇到多項未指明的技術挑戰。
這項案例充分說明,即使技術看似成熟,實際操作仍可能充滿複雜性。「流星』飛彈自2003年起獲得德國資金支持,並在開發初期即簽訂採購合約,但整合過程的延宕仍令外界難以理解。
該飛彈的研發歷史也頗具代表性,瑞典於2006年率先使用JAS 39獅鷲戰機(Gripen)進行試射,2016年正式服役於瑞典空軍;法國的飆風戰機(Rafale)則於2015年完成首次試射,並於2021年達成作戰狀態。目前,南韓的KF-21戰機也是「流星」飛彈的儎台,未來英國若成功推動整合計畫,F-35戰機也有望搭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