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採購E-2預警機的歷史,須回溯至1990年代,我國向美國採購的4架E-2T預警機於1995年成軍,2013年性能提升為「E-2K」。國軍1999年再增購2架E-2K,但有1架在2022年未執行起落架檢查程序就落地,致使機體嚴重毀損,空軍未再修復。
由於E-2K預警機服役已超過25年,包括雷達等裝備已面臨消失性商源、後勤維保無以為繼等困境,因此,空軍規畫採購E-2D預警機多年。軍事專家、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去年7月曾分析,我國可能在2026年底以前,仍能把握以合理價格採購這款預警機的「機會窗口」,考量總金額,空軍可能將採購數量自6架降為5架,總預算約落在20億美元(約新台幣658億元)左右。
另一名知情人士表示,空軍採購6架E-2D預警機的確切預算,端看空軍提報給美方的發價需求(LOR for LOA)為準,這會因為選配的次系統、後勤配套,以及現役E-2K預警機的地面裝備,能否供新機沿用,而有所差異。
E-2D預警機的有效偵蒐範圍達550公里,航程超過2500公里,皆遠優於E-2K預警機,該人士表示,E-2D的性能對於台海防衛作戰效益甚大,除了在台灣東部外圍空域,即可掌握台灣海峽動態外,更優異的航程與滯空時間,也可減少後勤維保的負擔,且偵蒐能力的顯著提升,可更有效掌握中共各式載台、彈藥動態。若空軍有採購「協同接戰能力」(CEC)等次系統,還可增加聯合作戰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