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添斌/台北報導〕為反制共軍威脅,我國防空丶反艦飛彈部署綿密,被譽為以色列之外丶全球飛彈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尤其是國造雄風系列反艦飛彈,雄二次音速反艦飛彈丶雄三超音速反艦飛彈以及增程型雄三飛彈的戰力強大,承擔台海防衛的重責大任,但雄風飛彈並非天下憑空掉下來的,「從零到有」的關鍵階段,究竟是怎麼突破的?九鵬飛彈試射場又是如何建成的?
年逾百歲的退役中將鄭毓珊,就是當年催生國造反艦飛彈的關鍵人物之一,曾任中科院飛彈所副所長丶計畫處長等職,當年全程參與我國向以色列洽購天使(Gabriel)飛彈,做為我國研製國造反艦飛彈的參考依據,中科院向時任總統蔣中正簡報的資料,事後由鄭毓珊存進保險箱中,視為中科院「鎮院之寶」。
鄭毓珊日前接受退輔會的訪談,揭露當年赴以色列洽談採購天使(Gabriel)飛彈的祕辛,以及走遍全台各地丶尋找適合設立國家飛彈試射場的艱辛過程。
以下為「百歲將軍憶雄風飛彈研發史」全文,原載於退輔會「榮光雙週刊」第2526期,本報獲退輔會同意授權,圖文全文轉載。
中華民國第一代反艦飛彈「雄風一型反艦飛彈」,民國六十四年首度試射,迄今已屆五十年,為國軍研發尖端國防科技開創新頁。當年研發計畫主持人為中山科學研究院第二研究所(飛彈火箭研究所)副所長、計畫處處長鄭毓珊將軍,日前臺北市榮服處處長黃信仁曾到將軍居所為其辦理百歲慶生活動。他在接受本刊專訪時,思維清晰、侃侃而談,在他身上,看到了當年國軍科研人員那種堅毅愛國、克服萬難的精神,令人敬佩。
鄭毓珊將軍祖籍河南,年少時有感國家戰亂,投筆從戎,報效國家,民國三十八年隨軍來臺,赴美取得伊利諾理工學院(ILLINO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工業管理碩士,軍旅生涯曾擔任過前聯勤總部四四兵工廠迫砲製造所所長、中科院第二研究所副所長、計畫處處長、聯勤兵工生產署署長等職。民國七十七年以中將榮退後,轉任職輔導會,並擔任研究發展室、經營發展室執行秘書,獲主任委員許歷農許老爹重用,提出許多興革計畫。
反艦飛彈武器系統為中華民國制海作戰主要裝備,早在民國五十八年七月一日中山科學研究院成立前,先總統蔣公即指示籌備處主任唐君鉑(後任院長),進行反艦飛彈武器系統研究,初期暫定名稱為雄蜂飛彈,後才改為雄風飛彈。
唐君鉑透過兵工學校六期的劉元發將軍,到四四兵工廠延攬鄭毓珊,到中科院參與雄風飛彈的研發。中科院成立時,鄭毓珊為二所(飛彈火箭研究所)上校副所長,因飛彈武器系統涉及推進、導引、火藥、材料等複雜整合問題,中科院成立飛彈系統計畫室,鄭毓珊奉派擔任計畫主持人,協調各所人才共同研發,三所(電子研究所)的韓光渭博士,即為其中的導引控制系統主持人。
雄風飛彈主要參考以色列的天使(Gabriel)飛彈,透過Gabriel,以利研究飛彈內部的關鍵技術。原先Gabriel一型飛彈射程只有二十公里,國防部不同意購買,後來改為採購射程更遠的Gabriel二型飛彈,在蔣公和經國先生同意下,中科院派副院長夏新中將組團,鄭毓珊等人赴以色列簽訂購買合同。
五十八年八月底,中科院及海軍人員簽約後返國,赴日月潭涵碧樓向蔣公簡報。鄭毓珊回憶,蔣公聽完簡報後,非常嘉許,還特別就履約、付款細節給予指導,足見重視。回到中科院後,鄭毓珊特地將蔣公批示過的簡報資料存進保險箱中,視為「鎮院之寶」。
簽約購買天使飛彈之後,中科院科技人員有很多機會去以色列參觀研製飛彈有關單位,藉此增加自行研發飛彈的知識,加速了雄一飛彈的研發成功時間。鄭毓珊將軍回憶,他與科研人員前往以色列,曾和當時的國防部長戴陽將軍熱烈互動,得到以色列方面很多協助。中科院相關同仁克服種種難關,竭力破解技術瓶頸,終於完成雄風一型飛彈的研製。
為了解決試射問題,鄭毓珊研究地圖,尋找試射場地,考慮到導引系統保密問題,決定避開西部海岸,在東海岸尋找適合的發射場,最後初步選定面對太平洋的屏東縣滿州鄉。頭一次實地踏勘,大熱天攀山越嶺,勘查地形,覺得條件適合,向經國先生報告獲得同意,就在當地興建九鵬基地。並特別在蘭嶼、綠島設立雷達站,追蹤飛彈軌跡。雄風一型飛彈試射時,鄭毓珊擔任簡報官,向當時在場的海軍、聯勤多位長官報告,當傳來飛彈命中靶船的那一刻,鄭毓珊和在場所有長官興奮激動,至今難忘。
雄風一型飛彈屬於第一代短程反艦飛彈,使用半主動式射導技術,在多次試射並完善系統後,技術層次已媲美當年世界先進國家,為中科院及國軍奠定了尖端國防科技研究基礎,也才有雄風二型反艦飛彈、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等陸續研發成功並服役。看著百歲的鄭毓珊將軍憶述這段雄風飛彈研發史,讓人動容,也不禁令人對榮民前輩保家衛國的精神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