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宇捷/台北報導〕我國F-16(BLK20)戰機持續升級並採購全新的F-16V(BLK70)型戰機,隨之而來的附加優勢就是可掛載新的AN/AAQ-33「狙擊手」標定莢艙,該莢艙不僅可以雷射空對地標定地面目標物外,在夜間飛行時亦可利用其紅外線(IR)鏡頭,形成影像協助飛行員了解目標機的「外觀」,以進一步判別他的武器掛載狀況與威脅程度。
夜間攔截由於目視距離不佳,通常無法直接看到目標機,即使再靠近也頂多只能看到機上燈光,再難以判斷目標機的資訊與意圖下,飛行員多仰賴地面戰管雷達、機載AN/APG-83雷達及Link 16戰術資料鏈等,提供各項數據。而現在亦可透過外部掛載的「狙擊手」莢艙,提供目標機的飛行資訊及紅外線(IR)影像,藉此看得更遠,以協助判斷攔截作為。
駕駛F-16V的飛行員蔡上尉指出,我國空軍在夜間攔截時主要依靠雷達提供目標機的高度、航向跟速度資訊,在夜間視線不明朗時,可輔助利用狙擊手莢艙的紅外線(IR)夜視鏡頭,在10-20公里之外的距離,即可提供目標機的外觀及速度,並可依此判斷其機型與外部的武器掛載狀況,進而了解目標機狀態。
他表示,平時在攔截共機時,會與目標機保持一定距離,以免靠目標機太近而發生衝突。現階段,空軍作戰指揮部用兵也會透過飛行員回報的狙擊手莢艙之所見資訊,來比較、核對其接獲到的目標機情資是否正確。
以近期中共解放軍對台實施「聯合利劍-2024A」針對性軍演為例,國軍派戰機升空緊密監控共機動態,更釋出戰機拍下的中共殲-16戰機、轟-6轟炸機畫面,雖然國防部未對外宣布是用何裝備、何手段紀錄中共軍機飛行情況,但外界研判,應是我國向美國採購的AN/AAQ-33「狙擊手」莢艙所攝,該黑白畫面可能已經過後製處理,但畫面上亦可見明顯的目標識別方框。
而我國獲得AN/AAQ-33「狙擊手」莢艙起源於2011年,根據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公布的資訊,「狙擊手」莢艙最早為美方協助我國升級140餘架F-16 block20戰機的「鳳展計畫」包裹一環,當時美方宣布將售我26具AN/AAQ-33或AN/AAQ-28莢艙;而後,並於2018年再宣布售我18具AN/AAQ-33,充實我國空軍偵察、打擊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