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請見
〔記者涂鉅旻/綜合報導〕以色列13日運用飛彈、戰機轟炸等手段,打擊伊朗核設施與軍事陣地,隨即引發伊朗報復,兩國跨境互轟已進入第四天。《紐約時報》14日引述專家意見分析,伊朗尚有數百枚至2000枚射程可觸及以色列的飛彈,若以當前速度消耗,庫存尚可支應個幾天。而伊朗運用「烈士卡希姆」等新型飛彈襲擊以色列,值得外界留意。
根據《紐約時報》分析,以色列軍方對伊朗彈道飛彈與飛彈發射器的庫存進行打擊,藉此減少伊朗向以色列發射的飛彈數量,該報導也引述官員與專家估計,伊朗尚有數百枚,甚至多達2000枚射程觸及以色列的飛彈,假如以目前的速度持續發射,庫存尚可支應個好幾天。
不過,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警告,伊朗已加快飛彈的量產速度,並以每個月生產300枚彈道飛彈為目標,致使未來6年的總產量可超過2萬枚,並形容伊朗每一枚飛彈都像是「裝滿炸藥的公車」(a bus-full of explosives),隨時準備轟炸以色列都市。
這篇報導分析,伊朗此次打擊以色列時,運用了新型飛彈「烈士卡希姆」(Shahed Haj Qasem),這款飛彈命名自2020年死於美軍空襲的前聖城軍指揮官蘇雷曼尼(Qasem Soleimani),射程將近1000英里(約1609公里),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設計,因此不必在發射前補充燃料,而是可埋藏在地底下數年後,在數分鐘內投入實戰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紐約時報》這篇分析主要著重於飛彈,不過,伊朗襲擊以色列時,還伴隨「見證者」等長程攻擊型無人機,因此可實施跨境攻擊的彈藥數,可能多於這篇分析的推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