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伐利亞南部的霍恩費爾斯(Hohenfels)軍事基地,一架黑色偵察無人機在森林上空盤旋,由美軍士兵操控進行戰場監控。美軍第3旅、第10山地師的部隊在此進行實戰模擬演習,指揮部在9天內更換了4次位置,以測試戰場生存能力。卡彭特(Steve Carpenter)准將表示:「現在的戰場已經高度透明,這也是為什麼烏克蘭的士兵必須深藏地下掩體,或是不斷移動。停下來,就等於送死。」
美國陸軍參謀長喬治(Randy George)上將表示,無人機作戰的演變正驅動美軍改革,未來戰場將要求部隊維持高度靈活性,以降低被敵軍鎖定的風險。他強調:「從烏克蘭戰爭中,我們學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變革的速度。美軍必須變得更靈活、敏捷,並具備更強的適應能力。」
然而,美軍若要大規模生產無人機,仍面臨嚴峻挑戰。俄羅斯與烏克蘭軍隊廣泛使用廉價的中國製無人機,而美國基於國家安全考量,不願依賴潛在對手供應軍事設備。與此同時,美國的國防工業基礎在近幾十年間逐漸萎縮,影響軍備生產能力。
根據美國國防部數據,截至2023年,美國國防工業的就業人數較1985年減少190萬人,減幅達63.5%。美軍通訊顧問巴特勒(Dave Butler)上校坦言:「美國的工業基礎無法像中國那樣大規模生產無人機。」
巴特勒上校進一步表示,在短時間內具備大規模生產無人機能力的企業,或許只有馬斯克(Elon Musk)擁有的特斯拉(Tesla),因為該公司擁有遠超其他汽車製造商的零組件自製能力。他表示:「如果我們必須在短時間內,每月生產1萬架無人機,或許只有馬斯克的產線能達成這個目標。」
除了強化本土軍事生產能力,美軍也試圖動員北約(NATO)盟友共同因應戰場新挑戰。米勒表示,美國正在推動國內企業擴大無人機核心零件生產,例如飛行控制器、攝影機與天線等,但僅憑美國自身,仍不足以支撐未來戰場需求。他強調:「這不是美軍單獨能夠完成的任務,歐洲盟友也必須加入,確保聯合作戰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