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請詳見
〔記者陳治程/台北報導〕我國近年盱衡中國解放軍軍力,積極推動軍事改革、軍備更新,期望在守勢作戰架構下,最大化三軍防禦、反制能力;而過往專責攻勢作戰的海軍陸戰隊,在這波「升級」潮下似乎略顯尷尬;不過,國防部近一年來先後擴編陸戰隊防空警衛群、調派66旅部分兵力進駐台北並調整編裝的做法,不難看見軍方對其戰力「輕、快」的轉型要求,這方向也與美軍陸戰隊的趨勢相契合。
我國海軍陸戰隊的今貌,是由北部的陸戰66旅、南部陸戰99旅及前身為陸戰77旅的防空警衛群組成,隨著中國解放軍威脅樣態變化,陸戰隊的作戰任務也轉往快速反應、首都衛戍發展,而近期66旅部分兵力調整編裝後進駐松山機場,以及防空警衛群轄下新編戒護營等作法,不難發現正讓部隊朝機動化、多元化方向進行,而這種趨勢,其實可以美軍陸戰隊推動中的「兵力轉型」規劃窺知一二。
因中、俄威脅而生 「兵力轉型」要讓美軍陸戰隊小而靈活
所謂的「兵力轉型」,是美軍陸戰隊(USMC)在2020年3月正式公布的組織綱領、最初是以2030年為節點,耗時十年大幅調整部隊編制,後移除年份以凸顯其長期的建軍轉型。該計畫因應中國威脅所在的印太地區,依兩種作戰情境重整組織,分別為「高強度環境的濱海作戰」(LOCE),以及「遠征前進基地作戰」(EABO),並目標縮編1萬2千名兵力。
針對編裝調整,「兵力轉型」目標將美陸戰隊所屬重型兵力、支援部隊予以「裁撤」(eliminate)或「縮減」(reduce),前者包含戰車營、憲兵營以及工兵連;後者則涉及步兵營、砲兵連和兩棲載具連,另有數支直升機、旋翼機中隊和附屬支援大隊計畫予以解散(Deactivate)。
至於部隊組織重整,「兵力轉型」聚焦在駐日陸戰隊第三遠征軍(III MEF)。根據規劃,該軍轄下三支「陸戰隊團」(Marine Regiment)將改編陸戰濱海團(MLR),規模約2千人,目前在夏威夷、沖繩已有兩支MLR,下轄步兵、反艦飛彈的濱海作戰隊(LCT),濱海防空營(LAAB)和濱海後勤營(LLB);另將部署3支陸戰遠征隊(MEU),以利快反作戰。
新科技打造新時代美軍陸戰隊 效果好壞待時間驗證
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CRS)報告指出,美軍陸戰隊在推動「兵力轉型」後,預期將拓展「長程火力」、提升步兵「機動作戰能力」、建構無人機(UAS)部隊戰力,並提升海上機動性、作戰韌性,以及機動防空和反精準飛彈能力。
不過,該報告也統整外界對「兵力轉型」的正反意見。反對該計畫的人認為,該規劃未經實戰驗證、忽視後勤,會讓陸戰隊失去「聯合兵種」(combined arm force)的優勢,不利城鎮作戰等問題;支持者則強調,「兵力轉型」能加速部隊架構現代化、減少依賴有人航空器,同時,陸戰濱海團(MLR)的成立能給對手製造難題,是強化戰略嚇阻的高效作法。